聚焦“生命科学的重塑与颠覆”

6月6日,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香港会议举行了题为 “生命科学的重塑与颠覆”的分论坛。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、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马洁,国际科学理事会院士Wibool Piyawattanametha,深圳大学讲席教授、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,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赵伟仁,《细胞》杂志副主编谭家颖,阿斯利康中国香港及澳门总经理吴珊参与讨论,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于常海主持。

当前,随着人工智能(AI)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,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。有数据显示,2010年至2021年间,全球由AI技术参与的药物研发项目数量从6个大幅增长至158个。2024年,AI制药技术已实现新药研发部分环节提速百倍。业内专家预测,未来5到10年,医学发展可能超越过去50到100年的总和,人类正迈向“生物自由”的新时代。

在此背景下,这场分论坛备受关注。与会嘉宾指出,AI技术在药物研发、个性化医疗和患者护理等领域对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。AI技术大幅提升了药物研发效率,显著缩短研发周期。同时,通过整合分析基因组、临床及环境数据,有力推动了精准医疗发展。在临床环境中,AI工具正在推动日常任务自动化,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。此外,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理提高了患者服务体验。马洁表示,在肿瘤诊疗方面,AI早期诊断技术的普及将显著提升肿瘤治愈率,同时有效减轻整体医疗负担。

与会专家强调,AI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带来医学革命的同时,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争议、隐私担忧和监管挑战。马洁认为,虽然AI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突破人类的想象力,但决定权始终在人类手中。人类应决定如何更妥善地使用AI技术,更与时俱进地管理AI技术,而不是任由其无序发展。Wibool Piyawattanametha赞同这一观点,他表示,现有的监管体系难以匹配AI技术的快速发展,亟需建立确保伦理与安全部署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。此外,确保AI技术应用的透明度并推动公众参与,是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要素。

吴珊表示,如何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体现在两大关键领域:一是提升创新疗法和疾病管理方案的可及性,使不同地区的患者都有机会获得先进治疗;二是推动诊断和早期预防体系的创新,包括运用便携式诊断设备赋能基层医疗机构,建立上级医院远程会诊机制,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诊断标准化等。

马洁指出,在远程医疗方面,AI技术正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跨地域共享。通过这一模式,三甲医院的专家可以远程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实施高难度手术,让基层群众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,相信远程医疗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,为更多患者带来切实的医疗便利。

谭家颖表示,一些大型医疗集团正在系统性地运用诊断记录数据库,通过虚拟诊疗模式显著提升接诊能力,这也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供了创新方案。

与会专家认为,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我们的科研与医疗体系,推动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。它不仅革新了传统研究范式,更开创了全新的医疗模式。需要强调的是,AI技术始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—它能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、提升诊疗效率,但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人类手中。相信通过合理运用AI技术,必将为人类创造更优质的医疗福祉,实现健康领域的普惠发展。


转载:博鳌亚洲论坛